低碳,英文為low 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先是從國外興起,可以理解為: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如今,這股風潮逐漸在我國一些大城市興起,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低碳生活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歸真地去進行人與自然的活動。如今,低碳生活不僅是一種口號,而是更確實地執行到了我們生活得每個細節中:盡量穿棉布衣服,少開車,多用電子郵件、MSN,少用傳真機和復印機。
低碳的原理其實簡單,就是要讓能量少丟失——冬天少散熱,夏天少吸熱;白天多儲能,夜晚少耗能。“零碳館”就是因為它利用多種節能減排技術實現“低碳”而風靡。比如太陽能可對室內空氣進行除濕與溫度調節;“生物能熱電聯產系統”可將有機廢棄物等進行降解并轉化為空間運行所需的電熱能,降解余留物還可作為生物肥料;墻壁上的特殊熒光涂料則可在白天吸收儲存大量太陽能量,留待夜間充分釋放光亮。
目前,民眾的低碳意識已經被點燃并開始付諸實踐,比如不少條件較寬裕的家庭在裝修時會大量選購節能環保材料以替換高耗材料,并以此標榜“低碳”。其實這種認識很初級,因為裝修成本的提高很可能比使用高耗能產品更加浪費。其實,低碳生活并非一定要靠高科技產品來支撐,尋找和研發最常見材料的新用法,也是低碳生活的表現形式。 |